熙宁二年九月初,大宋都城,已经酉时三刻,秋雨霏霏,汴京城沐浴着雨水的同时,悄悄地隐入昏暗之中。 因为已是傍晚时分,加上细雨绵绵,传说中的繁华汴京并没有夜生活来临的热闹征象,宽阔的御街上行人不多,且都行色匆匆。往北行走,经过御街左转至皇城右掖门,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上,清凉之风拂面而来,沁人心脾。在石砖青瓦,花窗飞檐之间,一切都显得格外安静。 一栋明显建筑时间不久的府第坐落期间,这便是参知政事王安石的住所。书房中王安石端坐其中,吕惠卿、曾布、章惇、王雱围坐在在周围,似乎讨论某个问题陷入了僵局,此刻这里也显得格外安静。 “大参”吕惠卿打破了沉默:“官家说青苗法暂停实施,可有重启的时间?” 王安石:“没有,官家意思是,我等呈递的青苗法令他已反复思索多次,总觉得其中多有不合理的地方,因为此法关系百姓的衣食需求,须慎之又慎。官家需再诏重臣商议商议。” “父亲就没有提示官家,这已经是我们多次商议的结果,且父亲在地方任职时的成功施行便是佐证”王雱急忙抢先问,一脸不可理喻的表情,还夹杂着些许怒气。 王安石轻眯双眼,没有回答,气氛一度陷于尴尬。章惇叹气一声说道:“衙内说的这些官家早已知晓的。”转头向王安石问道:“大参,官家最近是否有接到外地反对青苗法的札子,抑或是富彦国等人的上书?” 王雱听罢,面露厉色大声说:“我早有言,砍韩琦、富弼的头于市,则新法就可实行了!” 王安石立马抬头看向王雱,语气稍重:“我儿说的不对,此等言语不可再说。”王雱低头,似乎不认为有错,王安石摇了摇头,对章惇说道:“没有,官家坦言不是受他人意见所左右,确实是他自己的想法” 众人又陷入沉默。片刻,曾布问道:“大参,法令实施确实要多次商议,慎之又慎。我等主要关心官家变法之心是否动摇,如若反复无常,怕是寒了众人的心”。 未等王安石答复,吕惠卿插上一句:“自从十日之前官家昏厥醒来,好像对政事不太在意了。” “吉甫慎言!”王安石顿时正襟危坐,朗声回答:“各位安心,官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