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崇祯三年末,腊八节的第二天,在南阳府内乡县通往商洛的西峡口堡城下的门外,纷纷扬扬的冰冷雨水不停下落着,在路面上逐渐的汇聚成小水洼,小水洼又很快凝结成冰块,使得地面上的泥泞之中闪着光亮,犹如一面面的小镜子,这些小镜子里倒影出了在路边站立着的五六个人影,而这几人却没有来欣赏这些小镜子,一个个的面容肃穆,紧紧盯着堡城外五十步外均水之上的木桥方向。为之人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儒生,油伞歪斜的打着,棱角分明的脸上不停淌着雨水,但也遮不住他那注视着前方的明亮眼睛,眉头紧锁把那两道浓黑的眉毛高高挑起。此人身材甚高,极其雄壮,蓝色儒生长棉袍罩身,尽管他已经把下摆掖入腰间,但里面的白色裤子上还是沾上了斑斑的泥污。 这位年轻儒生名叫陈海,字百川,南阳府内乡县赤眉人。属内乡县赤眉陈氏大族的远支,早已出了五服。陈海之父陈贵早年在县城里面开了个杂货铺,以供陈海读书。明太祖规定商人子弟不得参加科举。但到了明末,此规定已经是名存实亡,陈贵经营期间深受官府胥吏盘剥和大族士绅的挤兑,就下足本钱打通关系为陈海争得了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。陈海也颇为争气,在十五岁考中童生,十八岁时也就是去年即崇祯三年春天考中秀才,成为了一时才俊,正是其父母扬眉吐气之时,可是到了秋季父母却相继病亡,陈海悲痛之极,竟不能再专心读书。此时正值陕西连年大旱,流民遍地,流寇四起,哀鸿遍野。因为南阳府内乡县靠近陕西商洛山区,从去年起6续从关中逃亡的流民经过蓝田,穿过商洛山区,通过武关,进入南阳府,千里求生。而内乡正是南阳府的最西边县城(现在南阳最西边的西峡县是近代解放后才设立的),当其冲,所以一时之间内乡县域内竟是流民日益增多。 崇祯元年就任内乡知县的陈嗣虞正是陕西华阴举人出身,见得这些流民竟都是陕西老乡,不禁泪流满面,心生怜悯。赶紧上报邓州知州,邓州知州王衡驳回。只得又越级上求告南阳知府王之柱,请求开仓放粮。但开仓放粮之事关系重大,王之柱也不敢擅专,又急报省抚。但这样逐层报告迁延时久,陈嗣虞等待不及,每天都有饥民饿死于内乡城外,陈嗣虞既怜同乡之苦,又怕随时会生民变,于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私自开仓放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