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424年,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离世,柔然可汗大檀趁着北魏主幼国疑之际,率领六万柔然铁骑进犯北魏,兵锋直指北魏都城平城,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。 这一日,在平城东郊外五十里地,一支千余人的魏军正在与柔然大军厮杀。北魏的都平城此次在四个门放出四支部队,柔然大军有些应接不暇。但是柔然大军光铁骑就有六万,加上民壮二十余万,将大同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。这四支魏军出城后的作战,虽然一时将柔然大军冲了个意外,但是柔然可汗大檀,迅派出大将大那、社仑和陟斤分别从南、东、西三面阻击魏军,自己带领本部在北面等着魏军的攻势,将平城依然围得铁桶一般。 在东郊的这一支魏军,是魏军战力最强的军队,因为他的领军人物是北魏可汗拓跋焘。拓跋焘年少早慧,在朝中无人支持他出城的情况下,利用当今国家危亡为借口,亲率士兵突围,向东逃去。因为东面出了太行山不远处就是就是鲜卑燕国,与北魏源出一脉,但是也因此对待北魏最为强硬。大檀认为北魏求援一定不会从东面行走,因此来援的社仑走得最慢,却给了拓跋焘机会。 因为拓跋焘深知,往东虽然是燕国,但是北魏与燕国有一个长长的国境线,那就是太行山。而在太行山中,藏着一支北魏奇兵,由长孙翰率领。拓跋焘与长孙翰是安达,当初拓跋嗣离世的时候,长孙翰因为避嫌,自领军到东面抵御燕国进攻。柔然大军将平城包围的时候,并不知道这支武装部队就在不远处的太行山中。 所以拓跋焘的目的就是杀出重围,找到长孙翰。有他的部队驰援,北魏国都之围就不在话下。 拓跋焘挥起长长的钢刀,将面前冲过来的柔然士兵砍倒。他的身后,北魏士兵穿着和他一样的黑色铁甲,跟着他奋勇向前。这一支部队一直向东,已经冲破不知道三十个还是四十个寨子,但是面前还有柔然大军。拓跋焘有些焦急,虽然知道柔然军多势大,没想到到现在还没有冲到尽头。 拓跋焘是半夜带领队伍冲出去的,但是如今太阳已经高照,还是没有办法冲出柔然军寨。三四个时辰的战斗让拓跋焘人困马乏,拓跋焘一个不小心,对面飞来三根飞羽。拓跋焘将其中两支用长刀荡开,剩下一支没有躲过,正中拓跋焘马的膝盖。拓跋焘的马长...